文章

杂谈Barry Boehm的软件工程七原则与敏捷实践

大概在5年以前曾经从网上搜到了Barry Boehm提出的软件工程的七原则(Seven Basic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), 这是Barry Boehm1983年发表的文章,在网上搜到的是别人对这七个原则的转译与介绍,看后觉得怪怪的,总是觉得有些地方不能准确把握这七个原则的含义。于是去 google搜其原文,未果,最近终于搜到了原文,因此更能准确把握Barry Boehm老先生的原意。 Read more

敏捷文化变革的文化根源分析

最近研究敏捷项目管理,发现其中很多的最佳实践体现出了非常多的项目团队的文化变革,在此小结分享。

相 信很多人还记得五年前曾经非常火过一段的软件工厂的概念,当时有一些公司基于软件工程工具平台,建立起覆盖软件交付全生命周期的软件交付生产线。生产线上 的每个开发人员就像是汽车生产线上的工人,关注如何基于流水线的速度,根据任务单的要求,高效地完成自己负责的软件交付环节的工作。甚至每个开发人员工作 的工作终端没有存储接口,不能浏览Internet,所有的信息确保被安全的保存在公司的配置管理库。在当时的软件工厂的概念中,一向被认为是从事高智商 和高知识内涵工作的软件交付人员被毫不留情的称为软件蓝领。 Read more

精确度错觉

对于我来说,敏捷开发最吸引人,但是又没有明确说明的部分,就是去分析设计正好合适的要完成的工作量,从而使得我们能开始工作。你可以在需求梳理和在垂直 功能部分的概念中找到具体例子。 “明白一点,再做一点,再明白一点,再做一点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很有效的,这种概念是最为基础的,当最终我真正明白他的含义的时候,它让我顿时茅塞顿 开。但是,明白了这个概念之后,我发现我自己又在另一个问题中挣扎。
为什么我们要花费多余的精力和金钱,去做那些过于精确的估计(准确来说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)?去估计那些无论我们投入多少都不可能被完美定义的特性? Read more